柏林除夕音樂會 卡爾奧夫:布蘭詩歌 DVD

柏林除夕音樂會 卡爾奧夫:布蘭詩歌 DVD

Carl Orff:CARMINA BURANA Berliner Philharmoniker.Sir Simon Rattle DVD

  • 發行公司:太古國際
  • 產品編號:38911026
  • 發行日期:2011/02/01
  • 張數:1 張 - 1DVD
  • 定價:700
  • 優惠價:55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
載入中...
  • 分享
 

商品簡介

指揮:賽門.拉圖 Sir Simon Rattle
樂團:柏林愛樂、柏林廣播合唱團、柏林國立與大教堂兒童合唱團
女高音:莎莉.瑪修絲 Sally Matthews
男中音:克里斯汀.葛哈爾 Christian Gerhaher
男高音:羅倫斯.布朗李 Lawrence Brownleea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場合:在2004年底的除夕音樂會上,指揮拉圖率領柏林愛樂演出卡爾.奧夫的「布蘭詩歌」。雖然卡爾.奧夫的「布蘭詩歌」是古典音樂史上最受歡迎、最令人興奮的樂曲之一,但意外的是,在柏林愛樂過去的演出作品中,幾乎看不到這首清唱劇的蹤跡。

與柏林愛樂這個頂尖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的,還有一流的聲樂堅強陣容:男中音克里斯汀.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因為這場演出而拿讓他拿到了他的第二座「回聲」古典音樂大獎;女高音莎莉.瑪修絲(Sally Matthews)、男高音羅倫斯布朗李(Lawrence Brownlee)以及許多頂尖的合唱團 - 柏林廣播合唱團(Rundfunkchor Berlin)以及柏林國立與大教堂兒童合唱團(Knabenchor des Staats- und Domchores Berlin)。這些演出者在這首如此獨特的作品裡,帶領聽眾們從音樂廳的當下飛翔至中古時代。夾雜著狂喜、幽默、憂鬱,甚至有點輕狎;不過,這全是對生命最直率的禮讚。

卡爾.奧夫:布蘭詩歌
「布蘭詩歌」在1937年首演時,有不少人曾經對這首作品「旋律樂句著重外國元素」(特別是指史特拉.汶斯基的影響)頗有微詞;但是到了1940年時,所有負面的說法都已經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許多人歌頌「布蘭詩歌」,說它是「我們這個世代最清晰、最熱烈、最秩序井然的音樂」。而奧夫也說:「我的音樂創作,概念都起源於 - 布蘭詩歌」。

奧夫在這首清唱劇裡所選擇的歌詞,是來自於十三世紀末的中古拉丁詩集,再混合一些法蘭西或日耳曼巴伐利亞地方的方言。這些選集經由世世代代抄寫員的努力流傳至今,在文學上具有一定的價值,而且相當程度地反映那個時代的文學品味,尤其在世俗的這塊領域方面。隱藏在「布蘭詩歌」底下的音樂力量是相當原始而強勁的:反覆固定的旋律、避免使用半音階與無調性的音樂,使得音樂散發出一種令人無法喘息的壓迫感、印象深刻、在簡單又直接的能量與力度之中讓人心滿意足。

貝多芬:雷奧諾爾第三號序曲
貝多芬努力地要為他的歌劇「費黛里奧」創作一首適合的序曲,而他在1805年到1814年間曾經為此譜寫了四個版本。我們現在所聽到了這首戲劇性強烈、編制甚大的曲子稱為「雷奧諾爾第三號」,它創作於1806年,而由於它很適合在大型音樂廳裡演出,因此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版本。

韓德爾:「哈利路亞」大合唱
演奏會結尾曲為選自韓德爾「彌賽亞」的「哈利路亞」大合唱,這首曲目在音樂史的傳統上一直有一項少見的堅持:為什麼在它被演奏時,聽眾要站起來呢?喬治二世當初聽到這首曲子時為什麼會不由自主地起立。因為他也承認自己並無法與「萬王之王」的全知全能相比。這裡演出由英國指揮家顧森斯爵士(Sir Eugene Goossens)所改編的「哈利路亞」大合唱版本,為這場特別的慶典音樂會帶來一個莊嚴且歡欣的結尾。

曲目
■ 貝多芬:雷奧諾爾第三號序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Overture “Leonore No. 3"

■ 卡爾.奧夫 布蘭詩歌
  Carl Orff: Carmina Burana

■ 韓德爾:「哈利路亞」大合唱 選自彌賽亞 (顧森斯爵士改編版)
  George Frideric Handel, arr. Sir Eugene Goossens: “Hallelujah" Chorus (from Messiah)

2004年12月31日錄製於柏林愛樂廳
Recorded 31 December 2004 at the Philharmonie Berlin

詳細內文解說
柏林除夕音樂會
卡爾.奧夫:布蘭詩歌
貝多芬:雷奧諾爾第三號序曲
韓德爾:「哈利路亞」大合唱

1. Opening 開場

Ludwig van Beethoven 
2. Overture “Leonore No. 3" 貝多芬雷奧諾爾第三號序曲

Carl Orff: Carmina Burana 卡爾.奧夫:布蘭詩歌
Fortuna Imperatrix Mundi 命運!世界的女王
3. O Fortuna 啊!命運
4. Fortune plango vulnera 命運的創傷
(一)Primo vere 初春
5. Veris leta facies 春天的笑臉
6. Omnia Sol temperat 溫暖的陽光
7. Ecce gratum 看!這喜悅的心
Uf dem anger 在草原上
8. Tanz 舞蹈
9. Floret silva nobilis 開滿花朵的高雅森林
10. Chramer, gip die varwe mir  商人!請給我胭脂粉
11. Reie - Swaz hie gat umbe - Chume, chum geselle min - Swaz hie gat umbe
 舞蹈 - 所有少女 來吧! - 我心愛的人 - 所有少女 來吧!
12. Were diu werlt alle min 如果我擁有全世界
(二)In taberna 在小酒館裡
13. Estuans interius 我的心似火燃燒
14. Olim lacus colueram 天鵝之歌
15. Ego sum abbas 我是院長
16. In taberna quando sumus 當我們在酒館時
(三)Cour d’amours 愛情的宮殿
17. Amor volat undique 愛情處處飛
18. Dies, nox et omnia 白天、夜晚、一切
19. Stetit puella 紅衣少女
20. Circa mea pectora 我心深處
21. Si puer cum puellula 愛之巢
22. Veni, veni, venias 來!來!來吧!
23. In trutina 我猶豫不決的心
24. Tempus est iocundum 快樂時光
25. Dulcissime 最甜蜜的人
Blanziflor et Helena 布蘭季弗洛與海蓮娜
26. Ave, formosissima 嘿!美麗的女孩
Fortuna Imperatrix Mundi 命運!世界的女王
27. O Fortuna 啊!命運

28. Introduction by Sir Simon Rattle: George Frideric Handel “Hallelujah"
 指揮家拉圖爵士介紹「哈利路亞」大合唱

George Frideric Handel arr. E. Goossens
29. “Hallelujah" Chorus (from Messiah)
韓德爾「哈利路亞」大合唱 選自「彌賽亞」(顧森斯爵士改編版)

徐鵬博 文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場合:在2004年底的除夕音樂會上,由指揮拉圖率領柏林愛樂演出卡爾.奧夫的「布蘭詩歌」。雖然卡爾.奧夫的「布蘭詩歌」是古典音樂史上最受歡迎、最令人興奮的樂曲之一,但意外的是,在柏林愛樂過去的演出作品中,幾乎看不到這首清唱劇的蹤跡。

與柏林愛樂這個頂尖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的,還有一流的聲樂堅強陣容,男中音克里斯汀.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因為這場演出而拿到了他的第二座「回聲」古典音樂大獎、女高音莎莉.瑪修絲(Sally Matthews)、男高音羅倫斯.布朗李(Lawrence Brownlee)以及許多頂尖的合唱團 - 柏林廣播合唱團(Rundfunkchor Berlin)以及柏林國立與大教堂兒童合唱團(Knabenchor des Staats- und Domchores Berlin)。這些演出者在這首如此獨特的作品裡,帶領聽眾們從音樂廳的當下飛翔至中古時代。夾雜著狂喜、幽默、憂鬱,甚至有點輕狎;不過,這全是對生命最直率的禮讚。

卡爾.奧夫是二十世紀中葉音樂史上富爭議的作曲家。他並沒有全盤接受,在某些方面還是擁護納粹的意識型態,甚至為了確保自己在該政權裡的職位,背叛他長久以來親近的同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他又識時務地說服美國當局,說他曾經積極地抵抗納粹的侵略(事實上非如此),也因此他被允許在沒有任何阻礙的情況下繼續順利工作。當「布蘭詩歌」在1937年首演時,有不少人曾經對這首作品「管弦樂法向遠古型態看齊」(大量的打擊樂器),以及對它「旋律樂句著重外國元素」(特別是受史特拉.汶斯基的影響)頗有微詞;但是到了1940年時,所有較為負面的說法都已經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許多人歌頌「布蘭詩歌」,說它是「我們這個世代最清晰、最熱烈、最秩序井然的音樂」。而奧夫也說:「我的音樂創作,概念都起源於『布蘭詩歌』」。

奧夫在這首清唱劇裡所選擇的歌詞,是來自於十三世紀末的中古拉丁詩集,再混合一些法蘭西或日耳曼巴伐利亞地方的方言。這些選集經由世世代代抄寫員的努力流傳至今,在文學上具有一定的價值,強烈地反映當代的文學品味,尤其在世俗的這塊領域方面。隱藏在「布蘭詩歌」底下的音樂力量是相當原始而強勁的:反覆固定的旋律、避免使用半音階與無調性的音樂,使得音樂散發出一種無法喘息的壓迫感、令人印象深刻、在簡單又直接的能量與力度之中讓人心滿意足。

「布蘭詩歌」由三個部分組成,再添加序言(Prologue)以及尾聲(Epilogue)。序言與尾聲都是一首預兆性質的樂曲「啊!命運」,歌詞出自一首詩,內容悲嘆著命運的變化無常,風水輪流轉,連國王都可能成為乞丐。第一部分是讚頌春天的歡樂,第二部分是在小酒館內,第三部分則將焦點放在愛情身上。管弦樂團的編制令人深刻印象,因為大量的打擊樂器(包括一架金屬鍵琴與兩架鋼琴)讓音樂爆發出強大的能量。在主要的獨唱者(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之外,合唱部分有大、小合唱團,及兒童合唱團。另外,弦樂部分也經常有衝擊力相當強勁的旋律出現。

第一部分第一段的場景設定為「初春」,小型合唱團唱「春天的笑臉」(Veris leta facies)有著特別的旋律,這段以木管與金屬琴鍵近乎頑固的持續音符最為突出。接下來是一段男中音讚頌溫煦太陽的樂曲,伴隨著的是弦樂器,鋪陳出一段綿密的旋律與和弦。鐘聲與鈴聲則引領合唱團唱出更多的歡欣。第二段則將焦點放在大自然的「在草原上」(Uf dem anger),一開場是強勁充沛,但重心稍微有些搖晃的舞蹈,從弦樂器轉移至木管樂器。「開滿花朵的高雅森林」(Floret silva nobilis)則可以聽到合唱團與小型合唱團之間強烈而明顯的對比。女高音和小型合唱團唱出了第一首德文詩,也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之歌「商人!請給我胭脂粉」(Chramer, gip die varwe mir),而合唱團發出的嗡嗡聲則不時打斷樂曲的進行。沉默的弦樂器引導出舞蹈(Reie),不久後小提琴的撥弦則揭開「所有少女 來吧!」(Swaz hie gat umbe)一曲。小型合唱團唱出富有魅力的「我心愛的人」(Chume, chum geselle min)。喇叭與伸縮長號則帶出最後一首曲子「如果我擁有全世界」(Were diu werlt alle min)。

第二部份,弦樂器反覆地拉奏著固定且節奏強烈的旋律,伴隨著男中音的獨唱,開啟了「在小酒館裡」一曲,男中音緊接著介紹這隻「烤焦的天鵝」,由男高音唱出這隻天鵝挖苦反諷似的悲鳴,喇叭則小聲地與男高音的旋律唱和;另一方面,整段音樂上升到最高的音域。「我是院長」(Ego sum abbas)一開始讓男中音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之後銅管樂器與打擊樂打斷他的旋律。合唱團演唱「當我們在酒館時」(In taberna quando sumus)做為結尾,此曲延續第二部分歌詞的精神,那就是可以預料賭博後的結果,賭客最後回家時輸光所有的錢。酒客的祈禱的聲響一開始聽起來像是在音樂廳裡如此莊重,但是卻以近乎抓狂似的喊叫作結尾。

第三部分「愛情的宮殿」以溫柔的樂聲起始,孩童天真無邪的笑聲與女高音獨唱構成一幅相當和諧的音畫。切分音的弦樂樂句帶出男中音的獨唱「白天、夜晚、一切」(Dies, nox et omnia),歌詞裡有一些修改過的法文,在較高音域的旋律裡成為相當明顯的誇飾。「紅衣少女」(Stetit puella)由女高音獨唱,而旋律到了男中音演唱的「我心深處」(Circa mea pectora)有了改變。接著男聲以滑稽的快板合唱「愛之巢」(Si puer cum puellula)這首結構複雜的樂曲,然後兩個合唱團則唱出「來!來!來吧!」(Veni, veni, venias)這首由兩架鋼琴及打擊樂器所伴奏的樂曲。在一連串的激昂之後,女高音以逐漸溫柔的速度與氛圍唱出「我猶豫不決的心」(In trutina),輔以兩支長笛唱和。強而有力的大合唱「快樂時光」(Tempus est iocundum)散發出無限的歡樂氣息,與獨唱者與少年合唱團的歌詞形成對比。女高音獨唱的「最甜蜜的人」(Dulcissime),由弦樂演奏持續而微弱的低音起始,傳遞著完整而優美的出世氣息,最後由她唱出彷彿如同女英雄布蘭季弗蘿與海倫(Blanchefleur and Helen)吟誦具紀念性、宛如讚美詩般的頌詞。不停歇地,整個樂團加合唱、獨唱者一齊再度唱出「啊!命運」(我們曾經在樂曲一開始有聽過),作為整首清唱劇「布蘭詩歌」的結尾。

貝多芬曾經努力地為他的歌劇「費黛里奧」創作一首適合的序曲,而他在1805年到1814年間譜寫了四個版本。我們現在所聽到了這首戲劇性強烈、編制甚大的曲子稱為「雷奧諾爾第三號」,它創作於1806年,由於它很適合在大型音樂廳裡演出,因此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版本。不過,這首被視為有交響曲份量的序曲,也許也是貝多芬最終沒有選擇它做為歌劇「費黛里奧」序曲的原因:它的份量感實在令人無法忽視,其光芒甚至會掩蓋歌劇本身一開始的場景。

關於韓德爾「彌賽亞」的「哈利路亞」大合唱,在傳統的音樂史上一直有一項少見的堅持,那就是為什麼在它被演奏時,聽眾要站起來呢?因為它的歌詞出自「新約聖經」的「啟示錄」,但裡面並沒有說明喬治二世當初聽到它時為什麼會不由自主地起立。當時比較偏向宗教意涵的時事評論者認為,這舉動說明他也承認自己無法與「萬王之王」的全知全能相比。另外有一個比較有趣的解釋,因為國王痛風的關係,他必須找時間伸直他的雙腳,那樣比較舒服。無論如何,這裡演出由英國指揮家顧森斯爵士(Sir Eugene Goossens)所改編的「哈利路亞」大合唱版本,為這場特別的慶典音樂會帶來一個莊嚴且歡欣的結尾。

演出者介紹
女高音:莎莉.瑪修絲 Sally Matthews
莎莉.瑪修絲是費麗兒聲樂大賽1999年的首獎者,而她當時還在倫敦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修習歌劇課程,並於2000年畢業。2001年瑪修絲就在柯芬園皇家歌劇院演唱威爾第「法斯塔夫」的娜涅塔一角,指揮是海汀克;在這之後,她在柯芬園也唱過莫札特「魔笛」的帕米娜、「女人皆如此」的Fiordiligi、「龐托王米崔達提」的Sifare、史特拉汶斯基「士兵的故事」的安娜等角色。

瑪修絲很快地就在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演出,她在那裡演唱卡伐里的「卡里斯托」新製作的主要角色;也在尼德蘭歌劇院唱Fiordiligi、在澳洲歌劇院唱德弗札克的露莎卡、在維也納演唱普朗克「斷頭臺上的修女」的布蘭琪等角色,同時也演唱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的蘇菲、韓德爾的戴達米亞、布列頓「碧廬冤孽」的家庭女教師。其他的角色還有莫札特「唐喬望尼」的安娜、「女人皆如此」的女伯爵等。

除了歌劇以外,瑪修絲也與拉圖爵士合作,演出卡爾.奧夫的「布蘭詩歌」與舒曼的「天堂與仙子」;與海汀克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與提西亞帝合作理查.史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與馬捷爾合作馬勒的第二號與第八號交響曲、與肯特長野合作細川俊男(Toshia Hosokawa)「失去星星的夜晚」的世界首演、在齋藤音樂節上與小澤征爾合作孟德爾頌神劇「以利亞」、與提爾森.湯瑪斯合作馬勒第二號與第四號交響曲、與諾塞達合作貝爾格的早期七首歌曲、與哈丁合作梅湘的「給咪的詩集」、與戴維斯合作海頓的「創世紀」等等……。

瑪修絲被英國樂壇視為最為亮眼的女高音新秀之一,她經常在歐洲舉行獨唱會,而作曲家圖納吉(Mark-Anthony Turnage)也為她創作了一首樂曲(與納許合奏團合作)。

男高音:羅倫斯.布朗李 Lawrence Brownlee
傑出的羅倫斯.布朗李已經證明了他在國際樂壇上是重要的美聲(bel canto)男高音聲樂家之一,他的聲音廣受讚美,在聲樂技巧上絲毫不見生澀,而他的演唱力道與戲劇感也無庸置疑。布朗李演唱的領域相當廣泛而多變,頻頻與世界上最頂尖的管弦樂團與指揮家一起合作。

自從布朗李在2002年以羅西尼「塞維亞理髮師」裡演唱阿瑪維瓦公爵首度登台演唱之後,在世界各大歌劇院都能看見他的蹤跡,而他擅長的劇目包括「塞維亞理髮師」、「義大利人」、「清教徒」、「土耳其人在義大利」、「譚克雷第」、「蘭斯之旅」、「奧里伯爵」、「唐巴斯瓜雷」、「聯隊之花」等等……。

2009年起,布朗李持續拓展他在十九世紀早期作品(歌劇為大宗)的範疇,無論是我們熟悉或罕見的曲子,而大家對他之前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在羅西尼「塞維亞理髮師」裡演唱阿瑪維瓦公爵一角(後來有錄音發行),而他也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與柏林國立歌劇院演唱這個角色。在他與辛辛納提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布蘭詩歌」之後,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也邀請他前往演唱,角色為韓德爾「阿密達」的林納多;而他也與弗萊明同台演唱。另外,布朗李也被邀請前往美聲的發源地,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演唱,也在羅西尼歌劇音樂節上挑戰「灰姑娘」的唐拉米諾一角,而且在頻繁的獨唱會之外,布朗李也被邀請至EMI在羅馬的錄音室,在帕帕諾的指揮下灌錄羅西尼的「聖母悼歌」。

男中音:克里斯汀.葛哈爾 Christian Gerhaher
2010年葛哈爾獲得Midem所頒發的「最佳男聲樂家」大獎,不過這對他來說僅是錦上添花,因為現在任職於慕尼黑音樂與戲劇高等學院的他,已經是當代最富聲名的男中音。

葛哈爾在慕尼黑音樂與戲劇高等學院向庫恩(Paul Kuen)與葛倫巴赫(Raimund Grumbach)等傳奇聲樂家學習演唱方式,從那時起也與他合作至今數十年的鋼琴家胡伯(Gerold Huber)認識,同時他也上過費雪迪斯考、舒瓦茲柯芙等人的大師班。在1998-2000年時,葛哈爾是維爾茨堡歌劇院的一員,演出歌劇「女人皆如此」、「魔彈射手」、「魔笛」;2005年演出了蒙台威爾第「奧菲歐」,2007年則演出了華格納的「唐懷瑟」。在這一連串拓展劇目的過程之中,葛哈爾先後也與瑞霖、哈農庫特、赫爾維格、霍利格、平諾克等大指揮家合作。

不過與葛哈爾的歌劇成績相比,更受人矚目的是他在藝術歌曲領域的表現,尤其在這幾年,他已經是公認的德奧藝術歌曲詮釋名家之一。至今他已經灌錄過不少藝術歌曲專輯,包括舒伯特的「冬之旅」、「美麗的磨坊少女」、「天鵝之歌」、「哈夫納之歌」,伴奏即是他的老搭檔胡伯,而他們兩人合作的專輯也獲得2006年留聲機雜誌最佳聲樂類專輯的肯定。除了與鋼琴伴奏合作的藝術歌曲之外,他也唱過布拉姆斯的「四首莊嚴之歌」、耶得曼的「獨白」、馬勒的「旅人之歌」與「悼亡兒之歌」這些與管弦樂團合作的藝術歌曲。同時,他也唱過諸如巴哈「b小調彌撒」與「聖誕神劇」,以及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這樣的作品。

指揮家:賽門.拉圖 Sir Simon Rattle
拉圖爵士1955年出生於英國的利物浦,父親是英國的皇家海軍中尉,雖然他在利物浦大學主修鋼琴與小提琴,但是他早年在管弦樂團裡有擔任過打擊樂成員。1971年拉圖考上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1974年當他從該學院畢業時,獲得了指揮大獎,而更重要的是在該學院組織管弦樂團並成功演出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因而獲得賞識。雖然之後拉圖也前往牛津的聖安妮大學攻讀英國文學,但他早在1974年即擔任樸茲茅斯交響樂團的副指揮,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之後於1977年獲得皇家利物浦愛樂的助理指揮一職,更奠定他身為新生代著名英國指揮家的名氣。

拉圖於1980年擔任首席指揮和藝術顧問,1990年成為該團的音樂總監,而這段時間正是拉圖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在有效率且精良的訓練之下,將該樂團的知名度推向全世界的黃金年代。拉圖特別重視二十世紀所創作的當代音樂,他為此舉辦一系為以「朝向千禧年」(Towards the Millennium)為名的音樂會。在期間他也與著名指揮家布魯根共同擔任啟蒙時代管弦樂團(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的主要客席指揮,而拉圖也經由指揮古樂團(period-instrument orchestra)增加指揮經驗,將在這裡進一步形塑的風格應用在柏林愛樂身上。

拉圖於1987年首次指揮柏林愛樂,曲目是馬勒第六號交響曲。1999年,拉圖被柏林愛樂的成員投票選出,委任接替阿巴多成為這個樂團的首席指揮,不過他沒有立即就任,直到確保柏林愛樂每位成員的薪資公平之後,他才接下這個職位,在2002/2003年樂季開始頻繁地安排演出。原本拉圖指揮柏林愛樂的合約簽訂至2012年,但在2008年4月柏林愛樂的團員投票,推舉拉圖繼續擔任首席指揮一職,直至2018年。

 

詳細資料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旅遊、生活風格】三采電子書展|電子書單本88折、兩本85折|設計我想要的人生
 

購物說明

關於DVD播放區域 :詳細說明請參考這裡 

BLU RAY藍光BD說明  :詳細說明請參考這裡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