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魍魎/靈光之書

魍魎/靈光之書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批判,我揭露,我撻伐,我離散。
  在身分認同上離散,在文化認同上離散,在政經體系上離散。
  離散變成了一種對抗,讓我成了一個流浪之人。
  沒有國界,沒有身分,沒有名字,沒有家……
 
  到了離家打拚的時期,年少的木焱懵懵懂懂地離開了故鄉新山,從馬來西亞長途跋涉至臺灣,在台灣求學、工作、成家。遙遠的距離使得歸鄉如此不易,以致於歸家總伴隨著與家人的生死別離……魍魎,既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關係,似有若無又變化多端;也是隱匿、飄散不定的魅影,木焱以此作為書信之名,寫給友人邦尼,也寫給魍魎……
 
  魍魎/靈光之書收錄2006年以來,木焱寄給邦尼的24封書信,穿插對照他的回憶散文書寫,紀錄木焱在臺灣與馬來西亞兩地的心情與事物感慨。他的字裡行間處處可見悲喜交雜的情感,筆墨間自然流露十多年來對家鄉的思念及在臺的愁情,交織成細密而濃厚的情思,綿延不絕。
 
本書特色
 
  ★這些書信不是魚雁往返的兩地書,而是一面面的單音牆,留下無盡的自由與想像空間,這是一本沒有回信但其實不是沒有回信的書信集。
 
  ★書簡的語境與回憶文本交錯,文字生活與現實生活重疊,穿插在書信集之間的是回憶與鄉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木焱
 
  出生於馬來西亞新山,曾獲臺灣優秀青年詩人獎、吉隆坡雪華堂馬華詩歌首獎、游川短詩首獎、花蹤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及馬華新詩首獎等。
 

目錄

序/感傷的旅程,荒野地的呼喚
代序/靈光之書——木焱致楊邦尼的十八封emails,二○○六

◆CHAPTER 1 島嶼隨筆
臺北溫州街86巷
外勞的眼睛
漂流的城市
消失的新村
甘榜屋
兩岸
寄鄉愁
回程
島之子

◆CHAPTER 2 魍魎之書
人情冷暖君休訝,歷涉應知行路難
把這裡的陽光寄給她
我們還需要詩人嗎?
這幾年我寫了詩
靜到突然擁有一切喧囂
青春有限,短詩有理
The Taiwan Patient
雨中書屋
新山的憂鬱
沒有摺痕的城市
一個聯邦人,由島至島

◆CHAPTER 3 靈魂的居所
在地與異地
南峇山腳下,文學的種子
候鳥微積分
一漚墜墨周夢蝶
下班了,沈大哥——懷慶旺兄(一九五七─二○一二)
生命有時盡
榴槤呱呱墮地

◆CHAPTER 4 我們皆是塵埃
告別原鄉父
生活與文學
相遇,在記憶裡的時間長河
兒子說,父親話
中年男絮語
詩人之死
記得風鈴花阿勃勒開花的時節
魍魎之中,有了我們倆的氣味
二○一六年終大事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中場休息
當我們追求愛情我們追求到什麼
人生就這樣磕磕絆絆吧
時光一粲,我們皆是塵埃

後記/如果沒有時空
後記補遺/他還要燃燒自己
 

 
感傷的旅程,荒野地的呼喚/張錦忠
 
  一
  二○○六年,那是多久以前?二○○六年,木焱人在臺灣,給在馬來半島南方的楊邦尼寫信。那一年,他寫了十八封信(email),十七年後,十八封信有了題目,叫「靈光之書」——那個題目令人想起本雅民(Walter Benjamin)的「靈光消逝的年代」。那些電子信箋於是有了新的功能,作為木焱新書《魍魎/靈光之書》的「代序」。
 
  二○○六年,楊牧詩集《介殼蟲》出版的年份,木焱在給邦尼的信中哀文學之式微,說市場流於媚俗。他還在寫詩讀詩,還在尋找詩意,對某些詩人「讀不到一種精神,沒有美了」的作品頗有微詞。當然,他指的不是楊牧,他還沒細讀《介殼蟲》。許多年後,二○二二年,木焱依然堅持「文學創作最大的驅動力是美」,並指責某些學者作家「離美太遠了」。(楊牧詩集出版十六年後,某個冬夜,我找出我的《介殼蟲》,再一次,從〈後序〉讀起,然後駐目詩集裡頭的那首〈介殼蟲〉,眼光聚焦最後一行的「地上一隻雌性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就像我現在從木焱的〈代序〉讀起,然後翻到書稿裡頭的〈魍魎之書〉,跳島般跳過二○○六年以後那五年的〈由島至島/島嶼隨筆〉,尋找消逝的靈光)。
 
  那是二○一○年了。可是〈魍魎之書〉不就是楊邦尼寫給木焱的信嗎?收在這裡的十一封「魍魎之書」是木焱寫給邦尼的信,而邦尼回覆木焱的信簡,並不在這裡,這裡不見(我們預設曾在、此不在的)邦尼覆函,因此,這些書信不是魚雁往返的兩地書,但也不是胡品清的〈深山寄簡〉那樣的抒情散文體式,而是一面面的單音牆,留下無盡的自由與想像空間,沒有迴響。
 
  二
  我要講的,是我對書簡體的話語、現象或空間,以及說話者與受話者問題的勘察。
  〈魍魎之書/靈光之書〉的受話者/收信人在哪裡?到了二○一七年初,人在中國某個城市或小鎮的木焱,寫下本書最後一則書簡,〈時光一粲,我們皆是塵埃〉,依然沒有Dear Benny的回信。只有Dear Benny,沒有Dear Muyan。然而彼時,是的,彼陣時,應當是有的,本書〈後記〉說擱置這個出版計畫的時間是二○一九年,所以我們假設那一年木焱回到臺北,最後一則信寄出,邦尼也回了信。也許這束寄簡當年在《南洋商報》的〔南洋文藝〕副刊發表時,受話者邦尼也以說話者的身分,送出他的話語,並且期待受話者/收信人木焱收信、覆信,因為這個書寫計畫也有個收信人木焱。讀者會發現,I-You,我—你人稱結構的主客體總已交互重疊如魍魎,在這裡或那裡易位共存。因此,《魍魎/靈光之書》其實不是一本「沒有回信的書信集」。正如木焱在〈後記補遺〉寫道:「正如邦尼在信中所言:我重讀我們的書信……」,邦尼總已「在信中」,邦尼的信一直都在,這些信,總已是「我們的書信」。因此,這是一本沒有回信但其實不是沒有回信的書信集。
 
  不過,如果我們再多想一點,就會發現,覆信中的說話者邦尼不在這裡、不在書裡、不「此在」的同時,受話者木焱也「被」不在這裡、不在書裡、不「此在」了。這是木焱這本書的「書簡體弔詭」——不在場者總已在場,在場者也是缺席者。木焱作為受話者的身分的缺席,一如作為說話者的邦尼的缺席,其實是「在場的缺席」。這許多聲音的缺席,造就了木焱的「荒野地的呼喚」——Dear Benny, Dear Benny……,在山林之間的闇影處迴響,它們就是闇影處的魍魎,是為「魍魎之書」。
 
  另一方面,既然受話者/說話者邦尼或受話者木焱都不在這裡、不在書裡、不「此在」,書信集就不是往返書信集了,甚至也不是書信集。只有說話者木焱的聲音——我們不是習慣用「說話者」來表示一首詩裡頭詩人的假面嗎?木焱本質上是個詩人,從慘綠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以來,他即「將自我形塑作一名詩人」,書中文字其實多是他的詩路歷程自述,故多談文學,像一段「感傷的旅程」(sentimental journey)。少年時他抄寫泰戈爾的《漂鳥集》、讀巴金,在臺灣或在馬來西亞讀西西《候鳥》、余光中《五陵少年》、白先勇《臺北人》、里爾克《時間之書》、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米蘭.昆德拉、辛波絲卡、周夢蝶、木心、蘇紹連、保羅.策蘭、韓波、狄倫.湯默斯,那幾乎是一份詩人的書單,記述了一個詩人的自我養成的標記,以及詩的啟蒙效用。書簡,正是一種敘述與抒情之間的文類,頗適合詩人木焱用以自述的體式。
 
  三
  跳島閱讀的讀者終究還是得回讀先前(因對書簡體的靈光的追尋)跳過的書稿文本。在《魍魎/靈光之書》裡,書簡的語境與回憶文本交錯,文字生活與現實生活重疊。穿插在兩輯書信集之間的是兩輯回憶與鄉愁(「由島至島/島嶼隨筆」與「靈魂的居所」):他自身離散多鄉的生命經驗,父親的病,以及傷,太婆、外婆、父親等親人之逝。二○一七年後,寫信的人,一因喪母,一因「被生活瑣事困住無法脫身」,魍魎遂不再隨行,靈光消逝。表面上,這解釋了上述說話者與受話者的在場與不在場問題。不過這只是表象。The real當然不可道。到了寫〈後記〉的二○一九歲末,魍魎已化而為疫鬼,作祟人間迄今三年,三年以來,時空場景早已面目全非,木焱移除了此曾在的給Dear Muyan的魍魎文字,一再補遺〈後記〉,而且誓言三把火還要燃燒,然後繼續在荒野地呼喚——Dear Benny,以示一本書之終於完成。
 
  是為序,或後序。
二○二三年一月十四日 高雄左營
 
代序
 
靈光之書──木焱致楊邦尼的十八封emails
二○○六/木焱
 
  第一封
  今天寫了一篇東西,還沒寫完第三部分,需要小曼的〈兩岸〉歌詞,我上網都找不到,希望你幫我補上。
 
  我的居留證還在官僚的程序中流動著,要下週四才能拿到。這兩年,我的價值觀改變不少,返臺後要從頭適應,幸有老婆點醒,說我以前不是這樣那樣說的。她的記性真強,我逐漸忘掉。環境改變了人,我不知又不覺,記太多反而是一種累贅。
 
  你還好吧。常遇見局外龍嗎?我想念你們。
 
  第二封
  感謝你的幫忙。我這幾天一直在進補,讀那些琳瑯滿目的臺灣書籍,很多是日系小說,還有包裝精美的圖文書。臺灣的純文學已經沒有市場了,那些我們一直以為的文學作家也開始下海撈,寫些媚俗的文章。副刊充斥輕鬆小品、生活日記,某個人的作品結集往往是靠出版社的宣傳撐起來的,像蘇偉貞最新的小說集,我就不覺得怎樣。楊牧出版新詩集了,叫《介殼蟲》,還沒細看。幸好,知識百科類的書籍還編輯得不錯。
 
  畢恆達出了一本《教授沒有教你的事》如何寫論文。我覺得很諷刺,論文不是研究生自己的代誌嗎?還要教授來教你怎麼查資料怎麼寫喔,你看,連老畢都不能避俗寫些賺錢的東西了。他可能覺得好玩吧(一種文化研究),不過我覺得大多數時候是一種無能的表現與支持。我也往往是這樣的,不過我討厭。
 
  第三封
  有關女性主義的課題,我的想法是不論拿女人或男人來開玩笑,如果適可而止,是增加情趣,而不會有太大傷害的。
  我不喜歡大男人大女人,大家謙虛一點,作個小男人小女人吧!
 
  第四封
  遠在南方的你都感覺到赤色熱情了,何況是我?!
 
  我昨晚也在圍城的隊伍中,第一次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原來車水馬龍的中山南路,經過公園路、博愛路、介壽路,一路繞行到臺北車站,把整條忠孝路塞得「滿江紅」」。
 
  最近有個怪現象,大家都在挖死文人的私密日記,如張愛玲、邱妙津、夏濟安。已經出版的就重新再版,剛死的馬上來湊熱鬧,沒死的也趕緊出一本,告訴讀者他仍健在,如爾雅出版社的《隱地二○○X》、《席慕容二○○X》。你的阿晃之書或魍魎之書可要收藏好。
 
  P. S.:黃錦樹評陳大為的文章我上網讀過了,我看也只有好朋友的話,他大概會聽進去。如果陳還是那麼自我,對我來講也沒什麼差別,我不再讀他的詩了,因為他的詩太多文字技巧,讀不到一種精神,沒有美了。
 
  第五封
  你的信幾乎和家書同時被打開。已然淡定的心情又被攪起。
 
  當初沒想到做下的決定會有如此影響。人真的都在為別人而活著所以才存在嗎?看到初二(7)班的化學成績只有三人及格,我煞是哀傷,離開前還有一半人數及格呢。
  母親大概讀了你那篇〈木焱的招魂術〉,心有戚戚焉,信簡中說飛去的鳥兒不再回來,空留鳥媽媽癡癡地等。寫到去古來家裡黑嘛嘛沒人出來應門,更是鼻酸。
  永遠無法討好兩邊的人,我夾在中間。一個人的人生怎麼一下子變成多邊人馬的人生?原本以為可以掌握將來,卻才晃然發現還有許多東西要去突破去學習去提升。我是不是太「博愛」了呀?
 
  「秋天到了空氣冷了/心是熱的身體冷了/洗完了惆悵/故事也冷了/你 我」
 
  P. S.:那首〈童話不死之獸變〉是少作,當初也許真的讀了蘇紹連的《驚心散文詩》才寫的,有他的影子。當然他寫得好。
 
  第六封
  看到你寫孔雀魚生小魚了,很開心。腦海就又浮現某個下午到你家上網。那時三不五時就去打攪你,想說一定破壞了你幾篇正在醞釀的作品吧。
 
  副刊上的文章一些是大學作的,一些是二○○五年寫的。真正體會到「賣文為生」,收到的稿費是要給我老媽補貼家用。
  近來,讀臺灣三大報的專欄文章,不怎麼「有料」。黃春明、平路、成英姝這些名作家寫起專欄卻無趣得很。馮光遠在《中國時報》的專欄還結集出書了,都是一些輕佻戲耍之文,跟我很像。他們一篇的稿費居然有三到四千塊臺幣。
 
  晚上要去面試一家出版社,為我祈禱吧。中秋佳節愉快。
 
  第七封
  辭職的時候還以為可以很快找著工作。後來面試了幾家還是一一被我拒絕了,當時的我真想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於是日子就晃了一個月,居然也過了中秋節,在岳家親戚面前說還未就業,他們愕然,我滿臉羞赧。詩人的工作,整日發呆。
 
  然後我和靜居然搬來新家了,十四樓的公寓,風景佳,近水岸,有環河步道可以騎腳踏車,四周生活機能完備,上班坐公車搭捷運都很方便。我們苦笑是住在豪宅的沒錢人。
 
  現在的心情好多,每天最開心的事,烹煮三餐,做家務;繼續投履歷好像變成了我唯一的工作。
 
  第八封
  我現在落腳在一間傳統公司金美克能,聽過吧?!擔任研究人員,守著一間實驗室,每天閱讀報告,調配玻尿酸保溼乳液,女人的東西;做洗衣乳的各種實驗和洗淨力測試,把自己的過去一次又一次洗淨。
 
  第九封
  前陣子,跟怡靜到溪邊撈魚抓蝦。在家裡一個瓷盆造了個小水塘,其實是一窪水。魚兒初初很慌張,毫無游動的沉靜在水裡,了無生氣。後來買了一隻巴西龜,情況更糟,老往沙堆裡鑽。
 
  我每天的工作結束後,回家晚飯,看新聞,讀洗澡劑的專利文章,洗澡,刷牙,看看魚兒,睡覺。週一至週五,這樣的每天,還真是「忙碌」。
 
  「大家都去結婚,唯有他還在參加別人的婚禮。為什麼他不去結婚呢?」這是我寫過的一篇極短篇的大意。所以,我就結婚啦,想是用生活來驗證創作,進一步落實創作生活的現實性。現在回想起來,愚蠢之極。
 
  第十封
  今天在公司收到你這封信。心緒也在前往小州Kopitiam(咖啡店)的路上,我開著車,想著會不會遇到你或者局外龍。是要吃雞飯還是乾撈麵?然後開到學校吃風,又繞回古來家中,打開電腦,構思下一篇專欄文章或小說,寫完之後去你家,有斷臂山依傍的二樓,寄信,看魚。桌前放著你遞來的白開水,同現在我桌上那杯一樣清澈,溫情。味道,我喝出不一樣的。
 
  硬是把時空和地域切開,卻又和你們多了個超時空要塞(email),可以隨時回去,同你們對飲,在那一個晚上的微醺感動重臨。我還在做著反覆洗淨自身的沐浴乳實驗。
 
  第十一封
  剛剛母親自盛雨的家中打電來,說哥因為大雨受困車中而尿急,於是水壺成了尿斗。
 
  我這兒寒流稍過,還冷。但已經是可窩心了,尤其又收到你魍魎之書。我快被你書寫成鬼成神,最後是無物,正如我的〈無題〉詩。
  
  「一切都好,生活上了軌道。離了創作的經緯,飄邈在凡塵。心安/於是/體胖。」
 
  昨晚在板橋縣政府看歲末晚會,聽了許久不曾聽的Live演唱,想起以前的歌手夢,心情再度澎湃,年輕啊……可惜身體不能力行,還得為五斗米而忙盲茫呀!
 
第十二封
  昨日在唐山翻了一下傅柯的《Fearless Speech》。只看了序,曰:誰可以講真話,什麼是真話,怎麼辨別人是否講真話……
 
  真話難講,卻偏偏有人講,言自己的話才是真話,那麼誰的話是假話?謊言和假話之間又如何區分。通往言說的道路,我想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人必須先弄懂自己的存在,才來講話吧!
 
  可惜,在目前的臺灣是沒有真話的,掌權者說的才算。
 
  P. S.:和唐山老闆陳大哥小敘,他說念了人類學系有了尋根的想法,從他的鬈髮出發,他認為自己屬於南島語系的族群,祖先可以遠溯到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幾內亞等南島國家,所以特鍾意馬來和印尼,甚至喜買當地用品,例如泡麵。我也搭上這條哈「馬」之船,被請喝了杯咖啡。
 
  第十三封
  在校刊上讀過你這篇〈為什麼中文系〉,印象在。重讀後,重新發現我們在時間上的交集。我九五年九月唸僑大,九六年七月賀伯颱風來,僑大也被吹斷了好些棵樹,在僑大談了我的初戀。在體育館外的山坡矮牆上親吻了她。她是一個香港女生。
 
  僑大生活,認真唸書,我只讀了石黑一雄的《浮世畫家》和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預感》,以及寫了無數封信和失戀後的日記。九六年夏天打了兩份工,一在工廠當運動器材裝配員,二在羅斯福路上的蛋糕店做月餅臨時工。
 
  九六年九月輾轉搬進臺大男生第七宿舍。開學時,做了三十幾天月餅的身體因為勞累,在床上躺了一天一夜,沒去選微積分的課。身上的麵粉味過了好幾天才完全沖掉。
 
  讀了一個月就覺得大學無趣,一樣填鴨……開始翹課,往誠品書店、醉月湖、圖書館跑。抱文學書籍比抱化工課本還多。死當活當,差點被踢出校門。
 
  大二開始在大紅花的國度BBS寫詩。九七年,我又談了一場失敗的戀愛,也常跑基隆海洋大學找朋友聊天,看海。九八年五月開始寫〈2〉那首九十九行詩。那時你還在臺灣嗎?我貼到BBS的現代詩版上,很多人注意到了。參加臺大大馬同學會擔任祕書,從會訊中看見熟悉名字,有黃錦樹、黃暐勝、林惠州等人。
  都是大學往事,有些無法記取。我的記性不好,很難講很難解釋的。
 
  第十四封
  真想跟你要個夏天
  Will you share thee to a winter's day
  我好像生病了,頭暈(實驗進行中)。
 
  第十五封
  今天在星洲互動網讀了〈還在沉睡嗎,二○○七年的大馬?〉等文章。好多言路作者在罵南馬水災和國家經濟衰退。你也在罵,不過是對內的華文獨中體制。
 
  我們都希望各方能加強和提升現狀。但是,凡在這個國境中發生的事都是無疾而終,慢條斯理的。你罵得越凶,那些人越是不理你。如果他們受不了,就會罵回你。
 
  我們的家國,就這樣老舊了。是老舊,而不是大家說的退步。
 
  第十六封
  前天我又重讀黃錦樹〈歲末雜感〉,想著那句「這樣的未來在過去發生過了,然而那個過去沒有未來……」
 
  我們可以說,黃錦樹曾憧憬過,也努力過吧……但是到後來(十年後)他不得不做出妥協。他從過去的資料整理中看出馬來西亞不會有未來。所以他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他全能的學術眼光,卻成為他臨現場的死角。
 
  書若讀久了沒有加以實踐,就容易變成耍嘴砲。我的創作觀也做如是,必先經驗再沉澱,最後寫出。
 
  介紹你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煙雲.阿根廷螞蟻》(大陸譯林出版社)。他說:我願意讓我周圍的一切都是臨時的,只有這樣我才能在內心裡感到安定。那麼,什麼是我內心的安定呢?
  是不是很欠揍?
 
  第十七封
  安煥然老師寄來週五《大柔佛》剪報,醒目的標題「新山沒有未來」,是以驚動了底下聽者還有記者。當你娓娓述說沒有未來的故事,剎那間,底下的人都失望了,因為這象徵他們沒有了未來。
  
  你帶來了如此大的災難啊!
 
  第十八封
  把寫給你的信整理了,投到《南洋文藝》,與你之前的魍魎之書作對應。沒能寫得你好,只是整理些囉哩囉嗦的話,一些心情。你說這兩週都在新加坡上課,讀康德、黑格爾,暈頭轉向。我突然也好想去唸書了,以前瘋狂吃下的哲學、思想的書籍,隨著記憶消長,一些觀念、想法都丟失,反而訓練出一套讓老婆抓狂的「精神分裂法」。每次她跟我講話,都要問我當下是木焱,還是林志遠。呵,有一度,我兩者都不是,局外龍問我那他要給誰回信,我就說:寫給我吧,寫給那個代名詞,而不是那些名詞!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458721
  • 叢書系列:釀文學
  • 規格:平裝 / 244頁 / 14.8 x 21 x 1.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時光一粲,我們皆是塵埃〉
 
Dear Benny
 
展信愉快。
 
我現在四川的內江市一間咖啡館寫信。這裡的咖啡館和臺北的咖啡館沒什麼兩樣,跟馬來西亞的義式咖啡館也沒多大差別。煮咖啡的香氣瀰漫座間,鄰桌的文青在筆記本上寫東西,不寫東西的人在翻看雜誌。落地玻璃隔絕了外頭的吵雜聲,遊客與逛街的男女老少,快速的用眼睛掃過咖啡館內的所有事物――咖啡杯、木桌椅、吊燈、沙發、書架、牆上畫像;我用筆電寫信給你,他們會以為我在辦公,寫完大概也寄不出去,還要搭一趟飛機回到臺灣才能寄給你。
 
寄不出去也罷,我就是寫,寫給你也寫給我寫給魍魎,人往往從書寫與訴說中回看自己的位置。魍魎書寫之中,有了各自的氣味。
 
這裡是你說的無「臉」之國(Facebook is prohibited),Google和Line被禁用,其他可以使用的通訊軟體與電子郵件,大概也是被監控得滴水不漏。儘管如此,這裡仍有許多自由思想的作家、詩人與藝術家;肉體可以被禁錮,但思想不能,精神可以穿越古今,在任何亂世留給後世寓言般的故事。
 
中國大陸持續進行城市化發展,蓋起工業園區、高樓大廈、影城和購物中心,跟我以前讀的中國歷史課本不一樣的內容和面貌。我要如何在現代都市找尋課本內的古代中國,那些颯爽風姿的文人墨客在哪裡賦詩吟唱,那落魄的杜甫睡在那間偏逢連夜雨的破屋,最後客死他鄉。
 
咖啡館內倒是很多文青在看書寫字,他們又書寫了什麼?在衣食無缺的年代,資本主義的現場,我真不知道大家還能用文字去抵抗什麼。書寫過去是過於矯情,書寫現在又過於安逸,書寫自己,自己和他人又何差異,不都是循著人生課表:上學考試升學畢業工作結婚生子退休老死。這過程中如果要有意外發生,那便值得書寫下來,成為你我來過這世界,並與他人不同的證據。
 
時光一粲,我們皆是塵埃。
 
當我煩惱這些無解的人生問題,我就只能喝酒,日喝夜喝天天喝,喝茫時我可以對陌生人講很多話喇賽,跟他們要求合照,我可以連結到一些美好的畫面,不管環境吵雜或髒亂,自己在一邊沉醉。我會感覺先前的問題越來越少,也沒什麼大不了,根本不需要解答,因為根本沒有答案。
 
等這片現代化的中國大陸夜幕低垂,我就要開始喝,聽著藍調爵士樂,這就是人生啊。
 
木焱
 
二○一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