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家住垃圾山:孟買拾荒者的愛與失去

家住垃圾山:孟買拾荒者的愛與失去

Mountain Tales: Love and Loss in the Municipality of Castaway Belongings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則揭露消費神話黑暗面的故事
見證現代生活的欲望如何滋養垃圾山
以及在此成家的人們,如何於掙扎中催生出信念與愛

「我將垃圾山視為現代生活的揭露,我們對欲望無盡的追求只是讓垃圾山不斷擴大,卻看不見被我們丟棄的物品所創造出的世界。」
──作者 索米雅.羅伊

  維塔貝.坎伯勒在城市邊緣的垃圾山上工作,需要向基金會貸款。基金會提供小額低利貸款,協助市內最貧窮的居民發展事業。我擔心她要如何用她那奇特的生意來償還借款:「如果你只能賣雙手收集到的東西,那我們的貸款要如何幫助你發展?」

  維塔貝迅速反駁:「垃圾會有減少的一天嗎?」她在孟買飛快成長的產業工作,並表示願意帶我去看他們取之不盡的山。──本書摘文

  迪歐納山占地一百三十公頃、十八層樓高,是印度全國規模最大的垃圾山,矗立在孟買郊區已經一百二十個年頭。

  最年長的拾荒者還記得這裡曾經平坦的樣子。終年不止的垃圾車隊滋養群山,也吸引了懷抱「孟買夢」的人前來。他們搭起搖搖欲墜的家,在惡劣的環境工作,希望從此發家致富。幾十年過去了,有人一夕發財轉瞬樓塌,有人加入幫派鋌而走險,還有人深信自己被山區鬼魂糾纏、不得超脫;垃圾山的陰影長存每個人心中,沒有人能真正離開。在他們搖晃不穩、一無所得的人生中,只有愛是唯一恆定不變的,也是他們僅所擁有的。

  二○一六年的一場大火,讓孟買市府注意到這個長年隱藏起來的世界,因而採取嚴厲的控制措施。山的財富銳減,並衝擊拾荒者的家園與生活……

  作者索米雅‧羅伊以八年時間走入迪歐納鎮區,如實記錄四個家庭在垃圾山下展開的生活與事業,並爬梳這項人工奇觀的進程,從英國殖民者建立此地的歷史,到市政當局對其公安與公害問題徒勞無功的嘗試。索米雅於書中隱身在一旁,以帶領讀者走入這個拾荒者從丟棄的物品創建的家園與生活。本書所描寫的,是迪歐納垃圾鎮區及隱身於山影下的人生,也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正發生的故事。

  「如果只讀一本關於印度的書,就讀這本。」──「普立茲釋義性報導獎」得主 吉塔.阿南德(Geeta Anand)

專文推薦

  「在沒有什麼選擇的條件下,活著的人仍用盡精力去適應和克服各種挑戰。那些擁有特權之人無需經歷的,並非不存在,我們身處的體系、享受的各種發展背後有著這樣的黑暗面,請不要將頭轉開。」──國際NGO工作者、《邊緣印度》作者 程敏淑

聯合推薦

  印度尤  前華文媒體駐印度記者
  房慧真  報導文學作家
  阿 潑  媒體工作者
  喬伊斯  《孟買春秋》作者、前路透社記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索米雅.羅伊(Saumya Roy)


  索米雅‧羅伊是一位主要在孟買發展的社會企業家及新聞記者。二〇一〇年,她與朋友共同創立了非營利的范達納基金會,提供微型貸款給馬哈拉什特拉邦地區的創業者。而後,她開始借錢給迪歐納的拾荒者,發現了他們的祕密世界和勇敢的生活方式,於是留下來記錄他們的生活。她曾為《富比士印度》、《Mint》金融日報、《Outlook》雜誌、wsj.com、thewire.in等撰稿。寫作《家住垃圾山》期間,索米雅獲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會貝拉吉歐中心、藍山中心、凱利全球公益協會、上岩之家、多拉瑪爾之家的獎助金。

譯者簡介

黃意然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碩士。入翻譯一行轉眼十餘年,譯作雖然稱不上等身,但也逐步逼近體重。近期譯作有:《親愛的不完美人生》、《十八種微型死亡》、《搖擺時代》、《為失竊少女祈禱》等。


 
 

目錄

推薦序 觀見經濟發展陰影下,生命韌性猶自勃發
 
主要人物簡介
序 
第一章         隨垃圾沉浮的小鎮
第二章         長影
第三章         淘山熱
第四章         肺裡隆起的山
第五章         垃圾中的節氣
第六章         無人在此終老
第七章         山運幻夢
第八章         火之鎮,霾之城
第九章         餘燼綿綿
第十章         城市迫近
第十一章     隨群山縮水的運氣
第十二章     午夜夢囈
第十三章     驅魔
第十四章     熔金
第十五章     陰魂不散
第十六章     撒坦的獵物
第十七章     柔語如陽
第十八章     在一粒米上結合
第十九章     測驗
第二十章     跳票
第二十一章 移山
第二十二章 紅玫瑰與乳白夜來香
第二十三章 懸宕的群山
第二十四章 視而不見
第二十五章 一切都不屬於你
後記
註釋 
誌謝 
 
 

推薦序

觀見經濟發展陰影下,生命韌性猶自勃發 
國際NGO工作者、《邊緣印度》作者 程敏淑


  二OO八年初訪印度而抵的城市就是孟買,我在那裡首次見識到「居住在街上的人」(pavement dwellers),震驚於這生存樣態的普遍性,以及貧富落差在街頭誇飾般地互諷。那趟旅程引發了太多探問,促使我其後數年多次訪問印度,愈發投入關注邊緣弱勢人群。

  回顧自己訪談德里無家者女性的初衷,原是希望實存卻被忽視的她們留下口述的生命史,讓她們為自己代言,不再只是被政府等相關單位扁平化地呈現;卻因此進入、甚而吸收了她們內在的創傷,感受到父權力量在她們身上的宰制作用。曾有位朋友說她讀完《邊緣印度》後充滿無力感,那是身為作者的我所不願導引讀者至的方向,然而我想是自己的潛意識滲進了作品裡,透露出我對自己的涉入未能帶來更具體影響之懊悔與反省。

  彷彿作為一種對照般,原是記者的索米亞,先創立了一微型貸款機構,欲藉此協助邊緣人群靠做小本生意脫貧,卻在認識迪歐納的拾荒者後,理解到這類努力常還來不及轉化這些赤貧者的脆弱,他們的脫貧路就又因為生命中的危機或突發事件而前功盡棄。於是,她終止與他們的借貸關係,退回自己熟悉的場域,單純進行訪談,想透過發表雜誌文章來吸引眾人關注此議題。卻在涉入越深後發現箇中複雜,最後投入八年時間,與他們相處,溯源歷史文件,至法院旁聽審判,勾勒出此地區及其居民的生命軌跡。

  而與我的作品所不同的是,索米亞在序言就清楚表明她會從章節中隱身,以第三人稱視角去呈現這群人的愛與失落。她以冷靜自持的筆觸為眾人搭上一層防護罩:讀者不用聞到酸腐的味道,吸入有毒的暈輪,無須弄髒褲管,擔憂被垃圾絆倒而受傷,不須親眼看到被眾人丟棄的人與物,甚至不用進入她的內在掙扎,就能從她吹出的透明泡泡中,俯瞰迪歐納山區拾荒者的生活如何映照我們的生活。

  你是否願意去理解那些你不熟悉,甚至可能會引起你如恐懼、厭惡或不適等負面情緒的人與故事?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書會幫助你看到迪歐納垃圾山自殖民時期的沼澤地以來,逐漸被「開發」的過程。你也會看見:當城市擴張便等於垃圾增加,當經濟起飛則象徵欲望增加,也意味著垃圾的增加,這便是現今地球上人類所打造的「發展」曲線。這本書更逼迫我們去思考,在沿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語彙去展望未來之時,我們是否意識到自身慾望的不永續性及其所隱含的矛盾悖論?

  和同在助人領域的B談起書中場域,他說:「如果可以選擇,誰會選擇待在那裡,過那樣的生活?」我知道他想表達的是,我們需要為改變那些環境做出更多努力,但我想,真正的幫助一直都是建基在理解之上,而索米亞清楚地意識到了這點。不是要否定前者論述,而是作為一種補充資料,她描繪出維貝塔為垃圾山的生意機會努力籌資;法札娜採集從垃圾堆中長出的蔬果;赫拉將過期食材加工成美味無比的甜點,她們在匱乏中努力豐富生活。儘管垃圾山區充滿人們認為不值而丟棄的東西,拾荒者卻能把握其中價值,將其當作寶物來對待。

  這也再次提醒我在選擇助人工作的行動方針時,首要是承認邊緣人群比我們更具韌性。即使該區平均壽命僅三十九歲,在沒有什麼選擇的條件下,活著的人仍用盡精力去適應和克服各種挑戰。就像丈夫捲款離家,雅絲明仍守護孩子,用自身肉體作籌碼,去陌生城市參加祕密的醫療試驗。那些擁有特權之人無需經歷的,並非不存在,我們身處的體系、享受的各種發展背後有著這樣的黑暗面,請不要將頭轉開。

  藉著拉長時序,索米亞讓我們看到多個主角的立體性,雖然我們不若在虛構小說中有如上帝般的全知視角能洞悉每個角色的心路歷程,但透過他們的行為,我們不再只是輕易地論斷對錯,而能看到「愛在垃圾山的陰影中發揮了強烈、錚亮的光芒……這是他們一無所有時唯一擁有的」。更重要的是,與其直接探問我們能怎麼改變這群人的生活,本書中或許更想召喚各位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帶有更多覺知的生活?」畢竟我們無心的行為,都有其影響的力道。



  二○一三年四月一個溫暖的午後,維塔貝.坎伯勒初次來到我的辦公室。她在城市邊緣的垃圾山上工作,需要向基金會貸款,這基金會是我和父親於二○一○年設立,提供小額低利貸款,協助市內最貧窮的居民發展事業。在此之前我當了將近十年的記者,我想做的不僅是撰寫文章報導印度日益成長的經濟,還有不斷擴大的貧民窟與垃圾的陰影。人們消費,甚至為了添購新玩意、度假旅行、舉行婚禮而借貸,因而刺激了印度的經濟成長,但我也曾撰文報導過銀行的電話行銷專員聯絡到貧民窟的人時往往會掛斷電話。

  我們將辦公室設在孟買市錫永區一條住宅巷弄的盡頭,巷子裡有許多漫無止境、晾不乾的曬衣繩。起初,唯一的聲響只有火車駛經後面鐵軌的聲音,但是隨著我們業務的消息傳開,城裡的魚販、水果販、街頭食物小販、午餐店老闆、鞋匠、裁縫擠滿了辦公室,淹沒了火車的聲音。我認識了用大蒜交換家庭垃圾再轉賣的小販,還有製造城裡的鞋子、衣服、玩具的商人後,我慢慢有了新的想法。我看見了一座與我居住多年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地方。我問他們如何從往往好幾種、收入微薄的生意中獲利,只引來茫然的目光,他們並不確定。

  但是我透過基金會認識的人之中,幾乎沒有一個人像維塔貝在那個夏日午後那樣地令我著迷。她蜷縮著身子挨近我坐的薄床墊,露出滿是褪色傷疤的手腳,這些疤痕勾勒出她在日漸增加的垃圾上度過將近四十年的記憶。她的髮色在垃圾山上逐漸變淡,我看見那雙銀邊眼睛裡躍著追逐被遺忘的寶物的激動。她大膽無畏的幹勁,以及她在逐漸擴展的山區度日的回憶,點亮了我令人倦怠的午後。

  我擔心她要如何用她那奇特的生意來償還借款。「如果你只能賣雙手收集到的東西,那我們的貸款要如何幫助你發展?」我用馬拉地語(Marathi)問她。「Kachra kadhi kami honar ka?」維塔貝迅速反駁。垃圾會減少嗎?她說,她在孟買飛快成長的產業工作,並表示願意帶我去看他們開採的無窮無盡的山丘。她自己無法收集到的東西,她會利用貸款向別人買來再轉售給垃圾商。她迅速將我引進迪歐納鎮區的世界,在她到來前我對此地幾乎一無所知,但是很快就會上了癮。

  首先,在借到款之後不久,維塔貝就帶她的女兒芭比塔過來。幾星期後,我在她矮小的身軀後面,看見海德.阿里.謝赫瘦削的肩膀和深邃的眼睛,他們走過我用車庫改造而成的狹長等候區。她帶來海德.阿里、莫哈蘭姆.阿里.西迪基,及住在附近的阿夫塔布.阿蘭,他們形成一個小組,與她的兒子納吉許一起承擔借款。倘若他們其中一人無法按週分期付款,將由其他人償還。

  海德.阿里在我對面鋪著薄墊的地板上無精打采地伸了個懶腰。陽光照射在他臉上,他開口說:「Hamara gaon, Laluji ke bagal ka hai.」提及東部比哈爾邦的前任首長。他所屬的村莊在拉魯.亞達夫的城鎮隔壁,拉魯.亞達夫以幽默和輕鬆自在的笑聲、經常嘲諷自己著稱。我看完他的貸款申請表後抬起頭來。「Aap jante the?」我問。你認識他嗎?他側著頭點了點表示不認識。「Mile¬e?」我再試一次。你見過他嗎?他再度側頭點了點,瘦削的臉上突然綻放笑容。但是我明白這就是他想說的關於自己的事,是那張填滿個人資料冗長的表格中沒問到的。我也開始將幽默及無拘無束的笑聲與海德.阿里連繫在一起。

  與維塔貝和她家人不同,海德.阿里說他並不想繼續做垃圾生意。他往後靠,把手放在淡黃綠的地墊上,幾乎沒注意到地毯壓在他發紅手掌上的條紋,他告訴我他進入垃圾山陰影的歷程,和他想要走出陰影的夢想。他想用這筆錢開一家刺繡工坊,他年輕時待過的那種。他會從他的村子裡找來繡工,製作新娘服裝到城裡賣,賺取傭金。他希望這麼做能讓他離開垃圾山,逐漸增加他家的財富。

  我跟著維塔貝、納吉許、海德.阿里,和其他人回去垃圾山,看他們奇特的生意是否會讓我們收不回借款。不過我也是去見識這個奇特的地方,我雖然聽說過,但是和大多數孟買人一樣從未見過。我發現了一處廣闊的垃圾鎮區,顯而易見地正在無形地擴大,這些山超過一百二十英呎高,一邊是阿拉伯海,另一邊則是一連串的定居點。

  這開始了我與迪歐納山及其居民長達八年多的糾葛。我目睹了四個家庭的生活與事業在垃圾山的陰影下展開。最重要的是,我看著海德.阿里十幾歲的女兒法札娜.謝赫成長,她的生活似乎與垃圾山一樣令人難以相信;我也目睹那些山隨著城裡閃爍、消逝的欲望陡然上升。這本書描寫的是法札娜的故事,也是她家人、鄰居的故事,我很感謝他們允許我寫出來。

  我漸漸像拾荒者那樣看待這些山:帶來城市的二手運氣,將褪色的財富存放在鎮區棘手的山路上。我參加過數百小時打算控制城市垃圾的庭審,每次都心想這些山將要搬移了。我收集檔案文件以澄清從拾荒者那裡聽到的謠傳。「Kachra train ni yaycha.」早先我在山區行走時,有一次維塔貝告訴我。垃圾以前是火車載來的。這說法感覺很不真實,如同在這些難走山坡上的許多傳說與生活方式一樣。專門載運垃圾的火車?然而,這是真的:幾年後,我自己在牛津大學著名的波德利圖書館發現了,我在殖民時期的記載中讀到邦貝的垃圾以前確實是由專車載送到迪歐納。

  —

  二○一六年夏天,我們開始減少貸款,不久便停止借貸給山間巷弄的居民。我去拜訪只是為了會見拾荒者,聆聽他們的人生故事並寫下來。有些人對無望拿到低利貸款的談話毫無興趣,但是大多數人沒完沒了地暢談、哭泣,或者邊說邊激動起來。「Bolne se nahi samjhega ham khaadi pe kaisejiye, video le ke aao.」在那裡工作了將近四十年的薩爾瑪.謝赫告訴我。光是談話無法說明我們如何在垃圾場生活,你必須帶一臺攝影機來。

  在這八年間,我與這些人建立了關係,對他們產生了感情,對他們感到失望。然而迪歐納垃圾山的世界是個與外隔絕的世界,即使我長期造訪也不過是個過客。在書中,為了帶讀者進入這個拾荒者所創造出來、我們未曾造訪的世界,我會站到一旁,好讓讀者能夠走入他們生活的鏡像中。

  迪歐納垃圾山鎮區有獨特的歷史,然而無論我到世界上哪個地方,欲望的吸引力都是同樣的頑強、短暫,產生了許多與迪歐納差不多的垃圾山。一位新聞記者朋友曾寫過莫斯科郊外的「垃圾聖母峰」。就在我研究比起迪歐納較為穩固的其他垃圾山時,德里據說幾乎和泰姬瑪哈陵一樣高的垃圾山,如雪崩似地倒塌下來壓死人,其他在可倫坡、阿迪斯阿貝巴、深圳的垃圾山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我聽說過紐約市一則很有名的都會傳奇,據說有艘駁船漂離岸邊,上頭載滿了城市的垃圾,沒有一州願意接收、掩埋。後來我認識了前市府官員,他縮短假期協助駁船回到城市岸邊,船上垃圾最後運到安頓在史坦頓島上的佛瑞許基爾垃圾城。

  在山區行走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儘管從迪歐納垃圾鎮區浮現的故事令人難以置信,然而許多都是真實的。其中有些部分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城市中。大量的垃圾甚至漂到海上,形成島嶼。我開始將這些垃圾山視為我們現代生活的表露,顯現出我們無盡地追逐欲望以填滿自己。我們的追求只是讓垃圾山不斷擴大,提供拾荒者賴以謀生的原料,留下無法饜足的我們,只想尋求更多的東西,看不見我們丟棄的物品所創造出的世界。接下來的故事描寫的是,迪歐納的垃圾山鎮區,以及在其長長陰影下生活的人生,同時也是在其他地方發生的故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43456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3/03/06
劇透警告
據 2022 年彭博新聞指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的印度,當地富人在新冠疫情期間,其資產不減反增,導致貧富差距更甚。貧富差距問題源自多項因素包含:物價上漲、失業率攀升、糧食不安全狀況惡化、未能保障人民福利以及當地政府取消財富稅、大幅削減企業稅等。有超過半數以上人口的收入處於貧窮線標準以下,意味著最基本的溫飽、衛生環境以及安全都困難。

然而,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富人越富,是貧窮人口無翻身之日。在 2023 年二月份,木馬文化出版索米雅.羅伊 Saumya Roy 《家住垃圾山:孟買拾荒者的愛與失去》一書,是第一本繁體中文論述印度垃圾造成社會問題的著作,是本看在當下並尋思未來的紀實作品。作者索米雅以長達八年的時間走入迪歐納鎮區,採訪了四個家庭在垃圾山下的生活與事業,透過人們的目光,控訴市政當局漠視公安與公害污染,以及忽視人民的福利。

#永遠不會失業的高傷害產業

德里智庫研究指出,全印度有超過 3,100 座堆積垃圾成山的垃圾掩埋場,平均每天有六百多輛垃圾車傾倒各處,在其中,位於孟買郊區的迪歐納(Deonar)的垃圾山最為知名,是印度最高、歷史最悠久的垃圾山,占地一百三十公頃、堆積的垃圾有十八層樓之高。被稱『垃圾山』不是把垃圾掩埋在山上,而是它原本是平地,因著堆積垃圾造出山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印度有成百上千戶貧民窟家庭,依靠撿拾垃圾、回收物過活,包含金屬、部分塑膠、針頭與可回收再製的廢棄物,普遍日收入在兩美元以下。後來甚至成立專門回收場,協助進行資源整合。

以垃圾山為中心點,人們開始小規模地發展整體經濟,把撿拾垃圾的經驗與能力傳承給下一代。一家三代都以撿拾回收物、廢棄物為生不在少數。資源回收是門永遠不會失業的好生意,但前提是,你必須要能接受低薪、高汙染與公害問題,於此前提之下,貧窮人們也對資本世界感到疏離。

書中的四個家庭,人生都圍繞在撿拾回收物的工作上,生老病死都繞不開迪歐納垃圾山。垃圾山所帶來的廢棄汙染與廢氣,撿拾回收物時刺傷腳、受傷,甚至是不小心被垃圾掩埋、被推土機撞傷等等,這是個平均只有三十九歲生存年齡的工作環境。很多剛滿學齡的孩子,家人們寧可讓他們做工,也無力或不願讓他們讀書。人們對『讀書帶來階級翻轉』的想像是無感且冷漠的。在這裡,只有求得一份溫飽是真切地活著。

#羊毛出在羊身上

拾荒者的存在,一來是印度政府對垃圾管控沒有良好的政策,二來是源自於人類過度的消費行為。獨立記者詹姆斯.麥金諾在其著作《機智購物生活》,大談過度消費行為,為地球帶來如入膏肓的症狀:空氣汙染、塑料過度使用、能源短缺以及物種滅絕...。但書中的重點不是鼓吹極簡生活、抨擊消費行為,而是倡議人們理智消費、環保購物。如倡議環境教育所說的那樣,做好垃圾回收分類、減少一次性器具使用、避免浪費,以重複使用、回收使用、再生使用作為消費導向。

關注農業、友善土地議題的『上下游新聞市集』編譯的新聞數據,聯合國研究指出在 2019 年消費者在住家、零售商場、和餐廳估計直接產生約 17% 的食物浪費。食物浪費指數報告估計光是在 2019 年,就約有 9 億 3 千萬噸的食物被浪費掉,大約可裝滿四十噸卡車的份量達 2 千 3 百萬台。食物在製造時需要耗費大量資源,同樣的,要處理這些食物也需要耗費大量資源。食物浪費竟如此驚人,何況是日常使用的塑膠垃圾、紙類垃圾等等。

不能說有垃圾才能讓拾荒者營生,過度浪費與消費帶來嚴重的污染是一級效應,而拾荒者出現與交易行為則是二級效應。垃圾處理、垃圾掩埋是當代的文明行為,在《街頭隱形人:人類學家臥底紐約清潔隊的田野故事》有深入且真實的敘述,但願我們珍惜、尊重協助處理垃圾的清潔隊員。而減少浪費與避免過度消費,則是我們所能做的一切。

#絕望者的另一首歌

閱讀這本書同時,腦海浮現其他紀實作品: J.D. Vance 凡斯《絕望者之歌》、山田泰司《不存在的3億人》以及派屈克‧聖保羅《低端人口》,書中談及不只是傳統勞工 (農工) 的辛酸故事,也談偏鄉邊境及資本主義帶來的另一層隱患。人們儘管只求一份溫飽,一個住居,但整體生活卻連安定都算不上。能活著,本身就是種奢侈。

在小康的台灣社會,人們追求致富與賺錢,而在中國與印度、美國勞工階層,他們談的是『脫貧』與『溫飽』,儘管明白求學可取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或是透過打工工作攢一些錢,然而現實是,低薪與無力就學形成障礙。如果連溫飽,借貸都不得法,遑論求學與找尋較高薪資的工作機會。

即便是提供給孩子們義務教育,往往也會被家人要求提早進入勞動市場。一如早期台灣的錯誤觀念:如果孩子都去讀書了,誰還能來幫家裡種田、放牛?出身不只決定了孩子們的起跑點,也決定了終點。

1989 年上映,演繹五零年代台灣農村的經典電影《魯冰花》,戲中男主角古阿明說出深刻的台詞:「有錢人的孩子什麼都比較會。」這句話的另一層深意:沒有錢的孩子甚麼都無能為力。這部戲象徵早期台灣的樣貌,也預警資本主義導致貧富差距越大的未來圖景。階級翻轉的前提是,人們需要開始思索翻轉,而並非安貧於當下。

#借貸金錢的前世今生

索米雅.羅伊在 2010 年與朋友成立了非營利的范達納基金會,提供微型貸款給貧困地區的小本創業者,在此之後,她也開始借錢給迪歐納的拾荒者。然而,借貸沒有為拾荒家庭帶來脫貧的效果,相反的,因為疾病或金錢上的應急,借款往往化為烏有,並沒有幫助他們開展良性生計,可以說金錢是有去無回。

在另一本堪稱曠世巨作的《窮人的經濟學》當中,同樣也提到這樣的問題,在印度農村的調查中,有三分之二的窮人都負債: 23% 是跟親友借錢、 18% 是跟錢莊借,另有 37% 是跟工作單位的老闆借款,只有 6.4% 是循正式管道借款。即使知道民間利率更高 (高利貸),但貧窮人口仍傾向向民間申援。一來是因為銀行借貸門檻太高,層層卡關,你急用時真的沒辦法等上一周或一個月。二來民間貸款為追債付出的成本也較低,代表他們更願意放款。只要走進私人放款單位,兩三個小時內你肯定就能拿著錢出來。

銀行借貸的追債成本太高,面對一再打賴的呆帳,銀行最後只能便宜販售給民間單位去追債,或者是秉持最純粹的作法:乾脆不提供窮人貸款,只提供富人申援,或是有相對抵押品的窮人。

貧窮人口較沒有長期投資的思維,而是流於當下的溫飽。他們當然知道存錢與儲蓄的重要性,然而現實卻逼得人們勒緊褲腰帶。美國經濟學家 Gary Becker 指出窮富人口的思維截然不同,『有錢會使人的投資行為更有耐心』,這句話的另一層意義即為『貧窮會讓人 (長期) 失去耐心』。對於拾荒者來說,借貸是為了救窮,但往往是用於救急,不變的是依舊窮困。

#政府的新法拾荒者的困境加劇

為避免拾荒者因拾荒導致傷害、死亡,印度政府立法管制,派員到垃圾山巡守,然而,一同治水強以阻塞,沒有配套的強制終止,反而導致了拾荒者的窮困加劇,更多拾荒者摸黑上山、更多拾荒者規避管理員,危險加劇。

2020 年,當局通過建立三座垃圾發電廠的第一廠營建計畫,隨後也通過縮減垃圾山計畫,降低空氣汙染問題等。但這些舉措是否能為拾荒者帶來新的革新:就業輔導、健康安全的提升,以及提振當地經濟,這些成效要數年之後才看得見。如果回到本文的開頭,疫情導致貧富差距更甚的消息,只希望印度政府能祭出鐵腕大行改革。

看完《家住垃圾山:孟買拾荒者的愛與失去》,我上網找尋相關資訊或書訊,很訝異這麼一本好書竟然沒有太多人願意分享書訊或心得,於我而言是一本未來啟示錄。無論是用紀實文學的角度去看,或是以社會學角度閱讀,都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